我是一个乡间奔跑长大的孩子。
小时候村子不发达,纵横交错都是些草丛与泥沙俱在的乡间小路,但行走在其中的乐趣却远甚于如今笔直宽敞的水泥路,犹如探险。那时候的家是那种旧式的小平房,地板也是六边形的红地砖,夏天赤脚生凉,特别舒服。房子里要住下一大家子人,虽然拥挤,却热闹无比。每天,我就背着小书包往返于家和幼儿园之间,在那些草丛与人等高的小路上探险,偶尔迷路也不害怕,因为我相信落日时分爸爸总会满世界地寻来。
我的奶奶是典型的潮汕妇女,相夫教子,一辈子就在娘家夫家附近几个乡里往返。但她勤劳、待人又亲切,与邻里互帮互助,生活得也简单幸福。闲暇时候,她会把家里附近小路的杂草收割整理,不至于让他们肆意生长。但割下来的杂草她会平铺在院子里暴晒,等晒干之后收起来。我记得我曾问过为什么要收集这些杂草?她说村子的乡间小路多是这种草,弃之可惜,还不如晒干之后发挥自己应有的用途。这也是我生平第一次知道原来杂草有自己的名字,叫“白蒿”。其实是乡下逢年过节准备祭品祭拜祖先时免不了要用老房子中的灶台,我从小特别喜欢坐在旁边往火灶里丢奶奶准备的干草助燃,噼啪噼啪的声音让人又害怕又兴奋。
每次抵不过我哀求的时候,奶奶总会无可奈何地答应让我用白蒿生火,然后在旁边寸步不离地盯着我,我很少害怕,因为我知道她一直都在。
后来,村子渐渐发展,楼房越来越高,马路越来越宽,再也难以见到乡间小路上白蒿与人等高的状况了。妈妈偶然机会下得知从前未曾好好珍惜的白蒿居然有大作用,于是大街小巷地去寻找和收集。一点点分量也要分比例按各家人告诉她的做法制作。一会儿用它与鲫鱼猛火煲汤;一会儿用它与白糖、麻油凉拌;一会儿又用它取汁与米面做成馒头,闲暇时还要用它与蜂蜜泡茶。从前不懂事还认为她瞎折腾,长大之后才能理解别人一句对身体好,她便想方设法竭尽全力的心意。
如今,我已离开家乡外出求学,但每次回家都能感觉到村子里翻天覆地的变化,鳞次栉比的高楼建起来了,水泥大马路基本取代了乡间小路,再也不复记忆中童年的探险乐园。然后有一天在自己书上翻到了:茵陈,别名绵茵陈、白蒿,生于山坡、路边,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每年春季采收,以质嫩和香气浓郁者为佳,是中医治疗湿热黄疸的主要药物。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绵茵陈不仅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还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B,并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20余种氨基酸,具有很好的益身保健功能。于是后来在我家,绵茵陈总是存在的。
绵茵陈与我年少结缘,一路相识。从此,无论在哪遇见,心中总是温暖的。